靖西:“智能蚕房”结“金茧” “稻鱼共生”富农家

  [复制链接]
右江日报 发表于 昨天 21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让你轻松玩转百色看点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□何 彪 高青兰

  靖西市南坡乡地处石山区,是典型的石漠化集中连片干旱区。2017年,该乡被自治区定为“石漠化地区桑树生态治理修复试验示范基地”。尽管受自然因素的制约,但该乡积极探索,通过发展桑蚕产业和稻田养鱼,探索出了“人均一亩桑,户均三亩果”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多收、稳粮增效、粮鱼双赢”的生态发展之路。

  智能蚕房结“金茧”

 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,南坡乡底定村的“智能蚕房”里已亮起暖黄的灯光。养蚕大户黄振京正盯着手机屏幕,指尖轻点间,蚕室内的排风系统与除湿设备便自动启动,将温湿度精准控制在25℃和75%——这是他带领村民探索的“互联网+养蚕”新模式。

  “以前靠天养蚕,温湿度差一点,蚕茧质量就打折扣。现在六大智能系统24小时监控,小蚕长得比以前均匀3倍!”黄振京的话语里透着自豪。

  覃正勇是南坡乡达腊村村民,现有桑园面积45亩,养蚕58张,年收入达18万元,他在蚕房安装了机械自动化轨道设备,从投喂桑叶、喷洒药物到上架吐丝等流程都在这台设备上完成。“现在,蚕农坐在家里就能通过手机遥控养蚕,1个人就能护理30张蚕,共育时间从原来的20天缩短到如今的15天,蚕茧单价还涨了。”覃正勇说。

  近年来,南坡乡通过开办新型农家课堂,加大对蚕农种桑养蚕技术的指导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“党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等经营发展模式,进一步扩大了桑园规模,提高了蚕丝品质。南坡乡这个石漠化严重的贫瘠山区,如今村民在石缝里刨土栽桑,荒山变成了“绿洲”,蚕茧也成了群众增收的“金疙瘩”。截至目前,南坡乡桑园面积达4.02万亩。

  “稻鱼共生”富农家

  在底定村的稻田里,另一番热闹景象正在上演:村民挽着裤脚在稻田间穿梭,将全国独有的黑鲤鱼放进稻田饲养。曾几何时,底定村的稻田养鱼只是“自给自足”的副业,分散饲养、缺乏技术,好鱼卖不出好价钱。2018年,底定村村民黄振京牵头建立15亩黑鲤提纯复壮基地,用太阳能诱虫喂食,筛选出适应山地气候的品种。

  2021年11月,靖西市的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获得农业农村部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认定,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2022年,“婻波鱼”成功注册驰名商标,还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,身价倍增。更让村民惊喜的是,黄振京争取到“山地稻鱼复合系统项目”资金,把田埂加高加固,开挖鱼沟,建成1800亩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。基地以“古法种稻、新法养鱼”为基础,成功探索出新型高产稻鱼、稻螺、稻虾等“稻+”共生的生态综合种养模式,极大地拓宽了群众和村集体的增收渠道,让“粮渔双赢”的模式成了乡村振兴的新样板。




上一篇:田东开展残疾人电商技能培训
下一篇: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扣动美国纽约观众心弦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二介 发表于 昨天 21:13 百色看点手机版 | 显示全部楼层
转发了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转发了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胡文先 发表于 10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
转发了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林小瓜吃饱饱 发表于 8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
转发了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席冰 发表于 7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天冷就回来 发表于 5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
转发了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转发了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酱香拿铁 发表于 1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
转发了
回复 牛逼 垃圾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百色看点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[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214)] [桂ICP备18000946号-9] [APP备案:桂ICP备18000946号-5A]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7777605188 举报邮箱:253702645@qq.com 营业执照亮照 总机:0776-2998288
Copyright ©2024 百色看点 Powered by 百色圈视科技 劰载中...|网站地图|桂公网安备 45100202000274号

顶部